An Inconvenient Truth

An Inconvenient Truth
先說,這不是動畫,而是記錄片。
這片的來頭不小,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親身擔任主角的一套記錄片,
還獲得第七十九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。
一般譯名有《不願面對的真相》、《難以忽視的真相》、
《不便/麻煩的真相》、《絕望真相》等等。

根據GOOGLE提供的字庫,
Inconvenient:不便的;不自由的;不方便的;麻煩的;不便;不方便
第三個是直譯,但意思不太對;
第四個聽起來很聳人聽聞,但對於本片而言,這名字是錯誤的;
就片的性質而言,前兩者都對題的;
站在事件的立場,它是難以忽視的;
而站在某些人對待事件的角度,它也是不願面對的。
個人偏向前者,《不願面對的真相》,因為片中所說到的問題,
正正是自己以前所不願面對的。
勿論如何,一如各譯名共通的部份,
這套電影是在說一個真相──全球氣溫上升。
其實這並不是甚麼新鮮事了,記得好久以前,我還在諗書時,
溫室效應已經被列作地理課的課程。

△老掉牙的溫室效應原理圖△

然而,很多人,包括我自己都往往忽視了這問題的嚴重性,
尤其是忽略了迫切性。

老實說我是個自利者,亦不打算關心下一代的環境,
但這,真的確定是「下一代」的事嗎?
片中曾經舉例,上一個冰河時期末期,北美的冰川融解,
淡水沖進北大西洋,使海洋的熱循環停止,
使歐洲進入了一千年的冰河時期,而這轉變僅僅只用了十年。
片中還進一步提到在北美東北的格陵蘭,一個現存的冰川,
它和南極西部的冰川只要任何一方嘩啦嘩啦的瓦解倒掉溶化,
包括香港、台北、北京、上海等等的沿海城市將會全都淹沒。
根據南極東部冰架瓦解的前例,這僅僅需要35天,是35天,
也許沒有快到能令你走避不及,但接下來呢?


△瑞士Tschierva冰川△


△瑞士Rhone冰川△


△阿根廷的冰川△


△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△

這些圖片告訴大家,全球氣溫上升並不是單一地區發生的,
而是全球性的問題,只要生在地球就無一倖免。


△研究南極冰柱的"額外"發現,末日想應該不用多說了。△

全球氣溫上升的影響並不僅限於付海水上升,
更直接的是令氣溫上升,有去看過雪地的朋友也很清楚,
雪和冰對陽光的反射率是很高的,
超過了只有八成的高達,去到90%,
絕大部份陽光都被反射走。北極的冰山溶解雖然不會令海面上升,
但取代冰山的海面與之相反,90%的陽光會被吸收,
令海水溫度上升,令剩餘的冰山加速溶化,
最終引致惡性循環,到冰山全部變成汪洋,氣溫也隨之上升。
在過去超過百年的全球氣溫記錄,其中最熱的十年,
全數集中在最近的十四年,而2005年攻成為有史以來最熱一年。
(順帶一提,影片的記錄只去到2005年)


△一千年來的溫度統計,真是的循環?△


△65萬年來的二氧化碳(紅)和溫度圖(藍)△

熱浪直接的襲擊各個城市,相信這並不需要末日多說,
大家也已經感受到,這些年來有多熱。
「熱死人」已經不再是誇張的修辭手法,
印度甚至創下50度的新高,老天!人體體溫也才38度啊……
除了直接的熱浪襲擊,海水溫度上升也引致熱帶氣旋的質和量增加。
超級風暴在世界各地一而再的密集出現,
以往南太平洋從來未出現過熱帶氣旋,現在也出現了。
全球氣溫上升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天氣異常。


△降水量暴升△


△洪水氾濫△



△降水改變,不平均降水引致旱澇兩災。△


不平均的降雨和氣候的洗牌引致糧食和淡水短缺,
旱澇兩災直接和間接致死的人不計其數。
末日在這兒要說明一點,很多人把氣溫上升和聖嬰現象搞混了,
氣溫上升和聖嬰現象(厄爾尼諾現象)雖然效果相似,
卻並不相同,差別在於人為現象和自然現象。
但很遺憾地,兩者的重疊起來威力更強。
溫度上升也使害蟲和病菌變得活躍,
過去25年間出現了30種新的疾病,除了新品種疾病外,
一些以往認為以經消失的疾病亦死灰復燃。
這些和溫度上升也脫不了關係。
氣溫上升並不只是海水上升這麼簡單而已。

對於一般人就全球氣溫上升問題,普遍存在誤解,片中提到三點:

第一點誤解:科學界對溫室效益的嚴重性存在爭議。
片中提到一項海量調查(不是隨機抽樣而是大量的調查一定百份比),
從10年間近萬篇有關全球氣溫的論文中抽取10%,
認為不是人類引起全球變暖,又或者認為全球氣溫上升問題不重要的論文,
數目是……零!一篇都沒有!
所謂的循環說(現在氣溫上升只是大自然的循環)不攻自破。

第二點誤解:經濟和環保不可兼得。
片中首先指出,經濟和環境是不能擺在天秤的兩端的。原因有二:
都活不下去了談經濟有何用?注重環保不見得會使經濟後退。
對於後者,戈爾以汽車製造業為舉例,
為甚麼中國製汽車能打入美國市場,而反之不能,
是因為美國的汽車不能達到中國的環保標準。
順帶一提,歐盟和日本的標準比中國再要高,所以同樣賣不到那邊。

△各國對汽車溫室氣體的標準△

以節能汽車為重點的TOYOTA(豐田)市場佔有率每年上升,
相反汽車節能最差的美國通用汽車市場佔有率卻節節下跌。


△美國和日本汽車公司市場佔有率變化△

戈爾沒再就此提出補充,但末日卻想加以狗尾續貂一下。
節能、綠色等固然會增加成本,但不可忽略的是,
節能的產品本身就能以節能為一個賣點,而且這不一定是概念性的,
一個通過香港一級能源標籤的電器,可以節省15~40%的電費,
這是實實在在的金錢節省,消費者是樂於購買節能電器的。
各種環保工程也能製造商機以及增加就業需要,
環保對經濟亦有不可忽視的正面作用。
對個人來說,環保也代表節省了資源使用,以及相對應的支出。
同時亦不見得需要降低生活質素。

第三點誤解:我們對此無能為力。
這是最多人,亦包括我在內的誤解,認為事以至此已經無能為力。
又或者認為個人的力量做不了甚麼。
很多人,包括我,在認清後直接掉進絕望的深谷。
這是不對的,我們還有可做的事,我們還有力量推翻這困境。
在前文中就說到,《絕望真相》這名字並不對。真相並非完全絕望。
戈爾提出的是驚天動地的計劃嗎?並不是,
他所提出的僅僅只是現在已經存在可行、甚至有點老調重彈的計劃。


△各種辦法所能減少的污染△

比如節能電器、汽車、再生能源等等現在已經擁有的東西。
對於個人,提出從用的電器、汽車、交通工具、電力等等的選擇。
選擇節能,可再生的資源和產品,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。
戈爾在取後呼籲在聽講座的美國人座言起行,
只要美國人也能身體力行,世界是可以挽回的。


△各國對暖化的影響力△


△各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方量△


△各國總二氧化碳排方量△

末日在這兒再狗尾續貂一下
由自己開始、到身邊的人、再到達整個社會,去認清、面對、改變。
有謂小莫小於水滴,匯集成百川,堆沙能成塔,塵積可成山。
個人的力量也許微不足道,但匯集起來卻可以擎天撼地。
現在的困局是一點一點地累積而成的,然而推翻它的力量也是。
不要悲觀的認為自己無法左右大局,
國家的政策是可以被人民意願所左右的,
只要60%……不,40%人們有這個意願就夠了,
這樣就已經能夠左右大局,影響整個社會。
雖然已經不多,但我們還是有時間去改變的,只在肯與不肯而已。
記著,只要嘗試就有機會成功,不嘗試就永遠都沒機會成功。
一如片名An Inconvenient Truth和譯名,
這是不願面對的真相,但不是絕望的真相。
從今天起就去改變。

末日很喜歡看記錄片,但從來沒有一部記錄片給我如此震撼
這電影讓本來只能逐個逐個城市演講的事,
一次過全球性令數百萬人也看到,
如果考慮到P2P等各種票房以外的流傳
實際看過的人就更可觀了
感謝TLF的中文字幕站,
讓末日能夠了解片中說話。
末日認為只要生而為人,都應該看一看這片。
是讚成,是否定,待看過後再決定。
附上永久有效的ed2k連結:
[TWed2k][BIG5]不願面對的真相An.Inconvenient.Truth.DVDRip.XviD-DiAMOND.mpg

延伸閱讀:我們能做甚麼?

留言

匿名說…
http://auto.big5.enorth.com.cn/system/2007/01/10/001513131.shtml

儼然福特不是米國公司就是了...

豐田會贏通用明明就是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的問題...

問題是省電產品通常會比較貴....

如何在電費和設備支出之間做取捨...

這才是最重要的....

話說回來還是老調重彈XD

沒有有效目標的行動很難讓人追隨XD

高爾這紀錄片的情況就是這樣...

明明就是因為要選舉了不是...?

人人做節省還比不上政府一個口號與法規...

這就是這個議題主要的問題...
末日幽靈說…
大多數省電產品所節省的電費都足以彌補價錢的差距,但卻很多人單單因為價錢較貴而放棄

>人人做節省還比不上政府一個口號與法規...
相反,每人都自覺節約,企業都有良心的話,才不需要法規
就是有人不肯自覺,才需要硬性規定的法規,更重要的是,政府的政策是受人民意願影響的,當人們有強烈的訴求,政府不可能完全無視的,例子可以看香港的二十三條和銷售稅

熱門文章